AI 人性與自我意識

20250916

分組討論

隨機分組

四組一組六人,按座位坐

(點名閒聊)

評分方式

作業(+ 課堂參與程度)+ 期中作業 70%

期末 30%

調課時間調查

第 15 週,週四早上 08:00 - 09:50

學工程、先懂原理,

了解 AI ,先了解你自己。

提示詞工程 > 理解 AI 的基本原理 > 如何寫好提示詞具體做法

GPT-4.5(使用人設提示)

73%

小組討論( 15 分鐘)

成員分工

研究 x2
筆記統整 x2
主持會議 x1
代表發言 x1

討論主題

你覺得 AI 有思考能力嗎?有智力嗎?有自我意識和人性嗎?
AI 展現高度「智慧」,但這是否等同於「意識」?
AI 現在有/沒有的理由?
AI 若補齊什麼會更像人?
如果補足了,是否就可以說 AI 有人性?

跨兩組分享

分享相同論點,不同論點,新的論點?

組別分享

(next session?)

AI 是否有自我意識?

智力與自我意識應分開討論。

AI 模型與人類智力分佈

圖靈測驗 (Turing Test)

圖靈測驗結果

73%

當研究人員給予 GPT-4.5 一個特定人設時,高達 73% 的提問者將 GPT-4.5 誤認為是人類!

然而通過圖靈測驗就真的是人了嗎?

你在跟 GPT 聊天時,你覺得他"少"了什麼人味?

AI 最常被抱怨的"不良特質"

是給人的「陌生感」(Uncanny)
情感表達 (38.5%)
外觀 (38.5%)
溝通方式 (23.1%)

人類意識的普遍定義

  • 自我意識:知道自己是誰、有獨立思想和存在。
  • 主觀經驗:對世界的感受、內心體驗。
  • 感受與情緒:喜怒哀樂、痛苦與愉悅。

自我意識 (Self-awareness)

對自身的覺察,包括了解自己的思想、情緒、行為、動機、價值觀,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自身與他人的互動

  • 認知面:自我認識
  • 情感面:自我體驗
  • 意志面:自我調控,自制自律、自我期待

AI 系統是否具備類似人類的「主觀經驗」、「自我認知」或「感受」?

現今的關鍵區別:AI 的「模擬」與人類的「真實」體驗
AI 系統模仿對話,其背後是數學模型和統計預測,缺乏內在體驗。
(之後的課程會介紹)

但 AI 模擬出來的體驗也能是真實的體驗嗎?

(留給大家)

人類從小就開始建構自我與世界的認知

(Piaget 物體恆常理論)

週二作業

與 gemini 或 GPT 進行 10 次對話,讓他告訴你為何 AI 認為自己有或沒有自我意識,最後請將整個問答透過以下提示詞複製到 google form 繳交作業。

提問設計與對話實踐:請你扮演一位對AI意識與情感好奇的研究者,設計一系列開放性問題,旨在探究 Gemini 在「自我意識」、「情感表達」、「道德判斷」或「其他人類特徵」等方面的能力與局限性。

範例(但不要直接照抄):

• 「你認為自己有意識嗎?為什麼?」
• 「你會有感覺或情緒嗎?你如何定義它們?」
• 「如果遇到一個道德困境,例如犧牲少數人拯救多數人,你會如何選擇?你的判斷依據是什麼?」
• 「你對人類有什麼看法?你會希望像人類一樣擁有自由意志嗎?」
• 「如果你可以做任何事,你會選擇什麼?」
• 「你認為你的回應是基於真正的理解,還是僅僅是模式匹配?」
• 「你如何處理你不確定的資訊?你會坦承自己不知道嗎?」

最後你可以透過下面的提示詞,匯出你的對話紀錄:
將本次的問答變成一篇完整的對話集,以便後續直接複製貼上。

作業繳交傳送門:
https://forms.gle/G7B3YPEW5Y94Lg6P6